书法展的“套路”局限

自隋唐开始,科举应试成为读书人入仕和施展才华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出现,使应试教育的受教对象更广,选拔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应试的目的性并没有减弱。从近二十年来的教育看,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大部分人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应试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应考能力,另一方面同时也抑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从宏观上讲,应试教育就是教和学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考试结果为学习目的,学生着力研究出题方向和评审标准,在多次应试中总结规律,掌握一系列的“套路”去应对这种评价机制。应试模式的思维路径导致只在乎眼前和结果,不在乎过程甚至未来,换句话说,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学问。当下的各种文艺评选大多如此,形同应试,就连书法展览也不例外。

参展“套路”是参展者“题海战术”的经验总结,被视为为参展的明智之举,通常是指参展者多总结历届参展获奖的作品的普遍规律,如风格倾向、落款方式和视觉效果等,按照评选要求出牌,而对书法本体、美学形式、艺术史等不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种学习方式会短期奏效,看似“效果”明显,实际上和真正的书法艺术南辕北辙,渐行渐远。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超近道者”往往会较快获得收益,继而获得各种“荣誉”得到评价机制的认可,但是从长远看,因长期缺乏研究,没有艺术史认知和开阔的视野,很少有真正创新,难有成就。艺术其实没有捷径,文艺界常有“大器晚成”之说,“大器晚成”并非是仅仅指从艺者获得成就的年龄,而是指掌握艺术的规律,从自律走向艺术的自由,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通常是在晚年才会大彻大悟,进入化境,获得大自由大自在。而禀赋异常,年少有成者毕竟是极少数。

书法是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之一,传承书法的目的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通过研习书法,体验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学特点,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其中举办书法展览只是鼓励群众学习传承书法和提高书法创作水平的一种方式。评选、评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书法的修为和造诣虽然无法量化无法排名,但是是有艺术层次高低的区分。而在掌握一定的书写规律和书写形式之后,层次的提高主要是靠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开拓学术视野。如果过于强调比赛结果,只对历届获奖书法作品和评委作品分析、研究,是将书法艺术狭隘化、简单化、低俗化的表现。因此,这种研习方式是目光短浅的,是功利的,是表面的。从另一方面讲,当代书法家包括评委的作品不一定都好,通常也有不少没有解决的问题,无法和国外代表艺术作品和中国历代经典名作名帖相比,学习借鉴尚可,但是要深入研究,面向后者研习则会事半功倍,收益更多。

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规律,归纳总结是学习提高的一种基本方法,当经验被固化便会成为“套路”。审美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它会随时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笔墨当随时代。狭隘的投机的参展“套路“显然是应试模式的延伸,具有局限性,它注定是没有生命的,是短暂的。艺术相当于一次越野长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无法预料,其结果也无法预料。只有回归内心,回归艺术本身,尊重国际话语,敬畏科学和学术,客观地面对书法艺术在当下的瓶颈,实事求是地探索书法艺术在新时代出现的各种新的学术问题,才能实现突破和创新。

作者:黄剑武
1
版权
说明
相关作品:版权为原创作者所有,如您不允许转,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资料:网络收集资源,版权(C)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


选择表情插入

专注书画艺术分享

下载APP 赞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