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展览海报

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Ways of Working:Artists’ Time, Space and Body

策展人:盛葳 |Curator: Sheng Wei

总策划:程辰 |Chief Director:Cheng Chen

谭 平 | 覆盖 Tan Ping | Overlap

隋建国 | 手迹Sui Jianguo | Physical Trace

朱金石| 堆积 Zhu Jinshi | Accumulation

张 羽| 指印 Zhang Yu | Finger Print

展览统筹:路贝|Exhibition Co-Ordination: Lu Bei

展览执行:杨茹|Exhibition Execution:Yang Ru

展览设计:王熙瑶|Exhibition Designer:Wang Xiyao

展览助理:张岭峤(实习)、史佳伊(实习)、邹映桥(实习)

Exhibition Assistant:Zhang Lingqiao(Internship)

Shi Jiayi(Internship)Zou Yingqiao(Internship)

展览日期:2020年8月1日—2020年9月10日

Duration:2020.8.1—2020.9.10

开幕式:2020年8月1日16:00

Openingceremony:2020.8.1 16: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壹美美术馆

Venue:One Art Museum, No.1 Zhongguancun,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前言

艺术家如何工作?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这可能极为陌生,也毫无意义。人们关注的是美术馆墙壁上和展台上,那些被打上聚光灯的“艺术”。至于作品怎样被创造、过程如何,并不重要——它们只是服务于最终那个“结果”的“手段”。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讲述了一个艺术起源的故事:一位柯林斯姑娘的爱人即将渡海远行,为了永远留住他的形象,姑娘在墙壁上描摹下油灯照映爱人的影子——绘画从此诞生;随后,姑娘的父亲用泥土塑造了小伙子的面部,并镶嵌在墙上描绘好的轮廓中——雕塑从此诞生。

这个故事说明了艺术最初的目标和方法,艺术家用恰当的手段保证了对象的精确再现,但最终唯一重要的仍是那个形象及其“意义”——永恒爱情的象征——而不是艺术家的具体工作。然而,在我们正展出的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由单一灰色覆盖的“绘画”,1000余块随手捏成的“泥塑”,堆积6米多高的空白画框,铺满桌面厚厚的颜料,以及带有密集指纹的宣纸……其中既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任何动人的情感或者审美的形式,但它们都是中国当代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这并非戏谑,相反,它们很严肃。那么,为什么?

理解这些“艺术”的关键不是作为结果的、视觉化的“作品”本身,而是作为过程的、看不见的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在这个展览的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着极为具体而特殊的“理由”,以及服务于这些理由的“工作方法”。在这里,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艺术家的时间、空间和身体变得尤为重要,正是它们生产出“当代”的“经验”。尽管我们看不见它,但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现场这些“莫名其妙”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道”,让我们能够介入其中,了解和感受那些既普遍又独特的“经验”。它们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既不高雅,也不疯狂,都极为日常,就像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一样。

策展人:盛葳
2020年8月

策展人简介

[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盛葳

美术史博士,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曾任Art Exit杂志主编、Muse Art杂志总编。获“王森然美术史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策划有“编辑部: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再生产”、“永生市:常青藤艺术计划2018”、“第六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理想国:艺术家的时刻、地理与身份”、“互助社:策展与创作实验”、“创客.创客:第二届Cafam未来展”、“媒介研究:母题与个案(隋建国、王友身、徐冰、张大力)”、“China:中国当代艺术的今日与未来”等展览。

出版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等著作,发表有《从“马训班”到“罗训班”:一段三国交织的艺术史(1955-1962)》《第一眼:中国前卫艺术的美国形象建构》《去塞求通:民族国家视阈下的<大公报>塞北边疆写生》《当代性:重建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与理论》《从视觉机器到人工智能》《创新史:技术、媒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等各类论文百余篇。

艺术家简介 | 谭平

[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谭平,祖籍山东烟台,1960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89至1994年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DAAD),留学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1994至2002年参与筹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担任设计系主任,2002年出任设计学院院长一职,2003至2014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2014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从告别现实主义,走向抽象,再到向西方学习,然后向传统回归,谭平的艺术思想里始终有两个原点,一个是立足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形成的参照系,反观抑或反省中国的文化传统;另一个是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出发,与西方拉开距离,形成个人化的修辞与表述,并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所形成的张力中,谭平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切入角度,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验;不追求赋予作品太多的意义,反而是不断地“净化”,

不断地做“减法”,在至简至纯的风格变化中,日臻进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境界。

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包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西博物馆、科灵现代绘画美术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

艺术家简介 |隋建国

[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隋建国是中国当代雕塑最重要的艺术家,三十多年来的创作一直围绕着时间、空间和身体等一系列雕塑本体语言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围绕雕塑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媒介拓展、自身感悟、材料探索和形式创新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艺术工作方法和体系,创作出了《地罣》《衣钵》《衣纹研究》《中国制造》《时间的形状》和《盲人肖像》等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观念作品。

同时,隋建国一直在着力推动中国雕塑理论的发展,2016年成立“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每年持续组织出版现当代雕塑理论系列丛书,组织国际雕塑论坛。

他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曾在以下机构举办个展:旧金山亚州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纽约中央公园、OCAT(上海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洛杉矶LA Louver、北京佩斯画廊、深圳OCAT、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壹美美术馆等。曾参与上海双年展、广东三年展、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罗丹百年大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

艺术家简介 |朱金石

[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1954年生于北京,活跃于70年代北京的地下艺术圈,是中国抽象艺术和装置艺术最早的实践者。80年代初开始抽象绘画创作。1986年移居柏林,转入行为、装置、文字等艺术实验。1994年之后往返柏林与北京之间。2010年后生活工作于北京。

朱金石创造的“厚绘画”、气势恢弘的宣纸装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前者赋予绘画超越平面的物理质感,以颜料厚度及重量重新定义绘画;而后者将日常生活的普通材料酱油、炊具、石块、面粉、铁皮,包括绘画材料亚麻布、颜料、画框、宣纸、墨汁做为装置语言,由浅入深地表现出东方文化的当代语境。朱金石的厚绘画以反击装置、强化绘画为目标,同时又戏剧性的使装置艺术成为了绘画的基本元素。

主要个展有《时间的船/拒绝河流》(2018);《朱金石》(2016);《颜料的演绎》(2015)。 主要群展有《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2019);《抽象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2016);《定向:第四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1995);《中国前卫艺术》(1993);《第二届星星画展》(1980)等。其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国际公共机构及私人收藏:亚洲艺术博物馆、巴斯玛·阿拉苏莱曼当代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富邦艺术基金会、中间美术馆、马里奥·特斯蒂诺收藏、民生美术馆、M 视觉文化博物馆、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毕加索基金会、松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

艺术家简介 |张羽

[展讯]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张羽,祖籍河北武强,1959年生于天津市,1970年随父母下放天津静海县农村。1979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返城。1984年任杨柳青画社书刊编辑部编辑,1986年任《国画世界》编辑部主任。1992年应俄罗斯文化部邀请赴俄罗斯访问、考察为期半年。1993年创办《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任主编。2003年任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2004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2005年移居北京做自由艺术家。2016年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台湾东海大学做驻校艺术家及讲学。

张羽上世纪90年代实验水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其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之间建构一种非具象图式的东方主义的现代主义新艺术,既拒绝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规范,也避开了西方艺术史的抽象主义;既终结了水墨仅作为水墨画的画种论,也使水墨具有了进入全球化视野创造艺术的可能。为了更彻底的突围中西艺术史,张羽最终选择弃笔以行为的“指印”,从水墨的、色彩的到清水的,从宣纸、陶泥、石头、玻璃、不锈钢到地面的指印。与中西艺术史三十年的搏杀走向纯粹的个人化的自我真实存在的存在艺术,从而将创造艺术的艺术史艺术逼向终极。

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纽约艾丝戴拉基金会美术馆、意大利贝纳通美术馆、瑞士奥兰斯卡基金会美术馆、丹麦Lousiana美术馆等。

主办单位: 

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壹美美术馆

协办单位:  

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实创亿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仲量联行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

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

支持媒体:

海淀区融媒体中心、雅昌艺术网

艺术头条APP

在艺App

3
版权
说明
相关作品:版权为原创作者所有,如您不允许转,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资料:网络收集资源,版权(C)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


选择表情插入

专注书画艺术分享

下载APP 赞助我们